手机实时追踪诊断!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了新利器
2019-10-11 19:38:12   来源:现代快报   评论:0   点击: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冯章启教授课题组首创了具有高效生物力-电转换性能的柔性纳米纤维材料,并据此设计制造了一种柔性的植入式压力传感器,这一新功能的实现为心血管疾病的超前预测和术后实时追踪提供了临床研究的成功典范。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日前,南京理工大学传出好消息,该校化工学院冯章启教授课题组研究出一种心血管疾病超前预测和术后实时追踪的新方法,有望为治疗提供重大帮助。

软传感器材料样品图

软传感器材料样品图

用一块特殊的力-电转换生物材料,制成一个厚度仅有200微米的柔性传感器(正常血管厚度的十分之一),包裹在血管或者心脏周围,就能在外面的设备上清晰记录心血管系统在血栓形成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全身血液压力的细微变化,同时更精确、实时地反映病变位置在发病初期由于组织和细胞异化所造成的心血管壁外压力的微小差异。

高性能生物力-电转换纳米纤维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高性能生物力-电转换纳米纤维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血管疾病的“超前预测”和“术后实时追踪”是临床有效诊断此类疾病的关键所在,特别是针对需要血管肿瘤切除、心脏内支架、瓣膜,血管置换和血管内支架等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然而,现行的各类技术由于缺乏精准的特异性识别功能,使心血管疾病的超前预测和实时追踪成为临床诊疗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冯章启教授课题组首创了具有高效生物力-电转换性能的柔性纳米纤维材料,并据此设计制造了一种柔性的植入式压力传感器,这一新功能的实现为心血管疾病的超前预测和术后实时追踪提供了临床研究的成功典范。

柔性微压力传感器探测在血栓形成前期、中期和后期过程中心脏和外周血管壁外的压力变化

柔性微压力传感器探测在血栓形成前期、中期和后期过程中心脏和外周血管壁外的压力变化

未来,该柔性传感器可伴随心血管手术一同植入体内,通过无线信号发射器的引入,病人和医护人员即可在手机等客户端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的病变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和诊断。同时,这一传感器的成功研制也为体内微应力的精准检测提供了可参考的新方法,对临床实时、精准测量脑颅压、肾脏压、眼压等具有极大的技术推动作用。

目前,该课题组取得阶段性技术突破,并已完成了动物临床医学评价。相关研究近期发表在国际纳米技术和纳米器件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上。此次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在南理工化工学院冯章启、董伟指导下完成,李通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具体实施了该研究。此外,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东部战区总医院、美国阿克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kron)作为协作单位协助完成了动物临床医学评价。

延伸阅读:

《电子皮肤贴片技术及市场趋势-2019版》

《可延展柔性电子技术及市场趋势-2019版》

《柔性电子、印刷电子和有机电子-2019版》

《半导体应用的纳米压印技术趋势-2019版》

相关热词搜索:压力传感器 柔性传感器 植入式传感器

上一篇:NextInPut的MEMS力度感测解决方案进入汽车OEM批量生产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