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总揽 > 正文

中国制造的三个新基础:传感器、软件、大数据
2015-08-24 17:49:52   来源:麦姆斯咨询   评论:0   点击:

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表示,中国制造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强调三个新的基础,传感器、软件、大数据。

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表示,可穿戴设备蕴含生物识别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生物识别将以“云”服务的形式提供。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工信部软件司司长陈伟、讯飞研究院院长胡郁,就智能制造、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发展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秉恒

支撑智能制造的三大技术是机器人、智能装备、3D打印,我国高端机器人和数控机床都处在产业化的艰苦攻关期,3D打印技术正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期和企业的跑马圈地期。

3D打印最符合工业4.0的制造工艺,给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变革,产品开发周期与成本成倍下降,基本上是原来的1/3至1/5,使材料利用率由5%提升至85%。

中国制造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强调三个新的基础,传感器、软件、大数据。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谭铁牛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连接一切。既然是以人为本,一定要知道这个人是谁,所以生物识别将是智能化时代的一个关键技术。

可穿戴设备蕴含生物识别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生物识别将以“云”服务的形式提供。用户本身成为一个采集设备,通过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行业内的生物识别数据收集和互换,形成云端数据库,从而实现精准垂直服务。

国家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 陈伟

互联网+制造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新机遇,如果说摩尔定律代表了ICT1.0,那么互联网+将标志着我们迈入了ICT的2.0时代。

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技术方面,软件作用非常重要。软件作为ICT产业创新最活跃、增长最快的领域,正在主导和定义经济社会各领域业务模型的基本理念和模式。所以,我们看到软件定义芯片,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安全等。

我国未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的四点建议: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促进人工智能与工业融合发展;注重安全保障。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讯飞研究院院长 胡郁

人工智能何时将实现真正革命性突破这个问题上存在两派观点,一个是霍金、马斯克和比尔•盖茨,认为人工智能很危险。理智派观点如FaceBook人工智能负责人Yann LeCun等,认为人工智能还远未达到能够威胁人类的地步,还有很多技术探索工作要做。

如果计算机可以完全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活动,也不会产生和人类智能类似的功能,因为神经网络和人脑的工作方式基本没有关系,只是结构上可能有点相似。如果从仿生的角度讲,人工智能大脑是最浅层的仿生,工作算法方面和人脑的工作机理没有什么联系。但投入研究后,有没有突破性的变化没有人能够预测,要等五到十年看效果才能知道。

语言的使用区分了人与动物,将是人工智能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人工智能主要分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

相关热词搜索:传感器 大数据

上一篇:CMOS图像传感器需求热,2015年将创新纪录
下一篇:关于眼虹膜识别必须看的十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