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细分领域之基因芯片
2015-05-11 22:52:21 来源:微迷 评论:0 点击:
与核酸扩增(PCR)的区别
基因芯片严格来说属于分子诊断的一种,但又区别于分子诊断中广泛应用的PCR方法。
1、PCR
PCR产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诊断窗口期短,可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用于肝炎、性病、肺感染性疾病、优生优育、遗传病基因、肿瘤等的检测。但这些方法或者不能定性,或者耗时较长,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难以同时对不同基因的多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
2、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是分子生物学、微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的融合。从技术角度来说,基因芯片顺应了生物技术快速、简便、微型化的发展趋势,是在分子杂交技术、PCR和Elisa技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从本质上看,基因芯片是核酸杂交,只不过是同时进行上万个核酸杂交而已。传统的检测方法无法解决同时检测多突变位点的问题,而基因芯片因为能够提供高效的平行检测平台,可以检测一些多基因位点突变的疾病或多种疾病。
但基因芯片相较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目前产品种类很少,一般用于科研和药物筛选等用途;少部分用于临床医学检验项目,如耳聋易感基因、地中海贫血、高血压分型、药物代谢等。
与基因测序的区别
基因芯片和第二代测序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技术。
1、基因芯片的本质是核酸杂交。只不过是同时进行上万个核酸杂交而已。
2、基因芯片由于是核酸杂交,不需要扩增,因此是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只能检测序列已知的片段的浓度;另外,由于不需要扩增,保真性也较好。
第二代测序在本质上是先用 PCR的方法构建测序文库,随后再以“边合成边测序”,得到序列信息。而第二代测序本质上是测序,因此是个开放的系统,能检测到那些没有参考序列的片段,并且给出序列。
因此,基因芯片和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应用上虽然有交集,但还是有差别的。如果是比较参考序列良好的物种的表达谱,基因芯片好一些,而且基因芯片发展成熟,成本较低,后续数据分析较方便。
市场
基因芯片技术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高新技术。在2000年到2001年,我国掀起了一股基因技术的投资热潮,迅速形成了一个芯片产业,涌现了一批研究开发芯片及相关产品的公司。其中以北京博奥生物、上海联合基因、深圳益生堂为代表。但是,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应用领域较窄,基因芯片的开发很不成功。至2002年,大部分企业纷纷撤回投资,基因泡沫消退。其失败的原因总结如下:
1、成本居高不下
同传统诊断方法相比,基因芯片除了技术上的优势外,价格上并没有优势可言。当时价格约为1万元/人份,普通病人和规模较小的医院都负担不起。
2、商品化程度不够
由于当时的芯片企业不能有效发掘在临床上的广泛功能,并相应成功实现对细化市场的准确定位,面向个人的临床诊断应用上尚未得到市场的认可。商品化程度不够。
3、概念炒作
当时有相对一部分中小企业是由上市公司出资设立,其目的不是在产业基础上做战略投资,只是为提高市值而炒作基因话题,对产业发展无任何推动力。
随着纳斯达克IT泡沫的破裂,基因芯片的热度也迅速消退。
4、技术难度
基因芯片技术是分子生物学、微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的融合,而当时的计算机技术、测序技术都尚未能支持大规模基因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另外则是至2003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才全部绘制完成。而基因芯片的技术来源于已知序列,使得基因芯片的应用得到拓展。
企业
我国基因芯片产业在21世纪初的短短数年时间,经历了一场概念热炒、投资高潮、高潮消退的投资泡沫。但仍有少数企业坚持下来,并且有新的企业陆续进入并发展起来。
未来市场成长关键因素
1、医院配套
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颁布的《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管理规范(试行)》中,就明确提出了很高的门槛。要求为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诊疗科目,有涉及生物安全的样本采集和处理的相应安全等级的,经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验收合格的临床基因扩增诊断实验室,应配备数据保存及保证数据安全的软、硬件设施,相关数据保存不少于5年等。
(一)医疗机构开展基因芯片诊断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诊疗科目,有涉及生物安全的样本采集和处理的相应安全等级的,经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验收合格的临床基因扩增诊断实验室。
(三)有专用的样本核酸提取和模板制备操作室、扩增和杂交操作室,并配备相应的专用仪器设备。
(四)有专用的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室(区)及相应的计算机软、硬件。
(五)具备样本保存和基因芯片贮存的基本条件。应配备数据保存及保证数据安全的软、硬件设施,相关数据保存不少于5年。
(六)从事遗传病基因芯片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具备相应的医学实验室诊断技术平台。
(七)医院设有管理规范、运作正常的由医学、法学、伦理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基因芯片诊断技术临床应用伦理委员会。
(八)有至少2名具备基因芯片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与开展的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2、医生教育程度
临床医师对于个体化用药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较大覆盖面的推广及教育。
3、患者接受程度
主要因素是患者的收入水平,高端患者群体使用较多。次要因素为患者对于个体化用药的接受程度,大部分患者在医生的推荐下会进行检测。
4、新药研发
基因芯片两个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一个是基础研究或新药研发。随着国内研发力量和研发投入加大,对基因芯片的需求量也将逐渐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基因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