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统集成 > 正文

创新畜禽养殖传感技术与装备,引领畜禽养殖智能化、精准化
2016-11-04 14:38:09   来源:微迷   评论:0   点击: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专项中设立了“信息感知与动物精细养殖管控机理研究”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参加单位包括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信息感知与动物精细养殖管控机理研究”项目启动

国际上,在动物信息感知领域,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于动物生理管控,形成了针对不同畜禽的精准饲喂理论与管控技术,大大提高了动物养殖效率。我国主要畜禽的精细饲喂管控现状与养殖发达国家比较,所反映出的问题包括:一是饲养管理粗放、潜在的遗传特性没有表现出来。例如,我国繁殖母猪的生产力(PSY)仅为15~16,落后于养殖发达的国家PSY25~30;二是精细化饲喂管控的理论研究薄弱,实际应用面更少,导致总体上饲料转化效率低下。例如,我国目前泌乳母牛的饲料转化率仅为美国的60~70%,年产奶水平仅为美国的63.7%(2015年),奶牛的可利用胎次少2~3胎。三是因为对畜禽体况的健康识别落后,对养殖舒适环境的控制与健康维护水平低,导致养殖动物的死淘率高,并加剧恶化养殖周边环境,最终影响养殖行业的整体效率与效益,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瓶颈。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专项中设立了“信息感知与动物精细养殖管控机理研究”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参加单位包括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机院、中粮集团等12家单位,总经费3000万元。其以感知动物的体况及养殖生态指标体系的数字化表征研究为切入点,创新性研究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廉、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的新一代感知畜禽生理、生长及生态指标的、高可靠性的传感器产品及感知嵌入式系统,并构建畜禽养殖环境的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研究基于信息感知与农艺结合的动物精细养殖的管控理论并建立数字化操作平台,实现动物精准饲喂与精准管理,以期实现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养殖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为促进养殖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支撑。

2016年10月15日,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科技部农村中心、中国农科院等单位以及项目参加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成立了由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院士为组长、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方宪法副院长为副组长的项目专家组。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项目与课题的任务目标与实施方案,项目专家组进行了详细点评,对项目的下一步实施提出了建议和措施,为项目在“十三五”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项目的实施标志着信息感知与动物精细养殖管控机理研究正式进行实施阶段,预期将为我国畜牧业的智能装备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持,促进我国畜禽养殖模式的内在优化甚至改变,增强我国肉、蛋、奶等农产品在国内的有效供给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畜禽养殖信息感知基础理论与管控机理方面进行装备研制的源头创新,将对畜禽养殖的智能化、精准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关热词搜索:信息感知 传感技术

上一篇:传感器干扰点中自动驾驶的“死穴”
下一篇:光纤激光传感器技术用于结构健康监测